中国海*第一个歼十团揭秘:练超低空出现错觉
2010年7月,试飞员的第一次带飞,就把东海舰队航空兵某团首批改装飞行员吓了一跳
短距滑跑,瞬间跃起。腾跃俯冲,像鹰隼般迅猛;盘旋翻滚,如海燕般灵巧!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曾飞过12种型号战机的时任团长付乃恂看出了门道:
过去二代机空中格斗,凭的是技术,拼的是体力。如今驾驶新型战机,一切全变了:从信息战、电子战、超视距攻击到近战格斗,拼的是全新的能力和素质。
换装先换脑。作为第一支装备歼-10的海*航空兵部队,我们深感责任重大。
时任团*委校文胜告诉。
那段时间,该团官兵开展
换脑工程
。空勤人员每天凌晨5点就起床看笔记、背数据;晚上,挑灯夜战学原理。地勤人员为强化记忆,把符号和数据写在随身携带的小笔记本上,走到哪儿背到哪儿
然而,第一次理论考试成绩出来,从大学生直招入伍的机械技师白海鹏的笑容没了:考了90分的他一瞅成绩单,自己竟然是倒数第一!
知耻而后勇。4个月顽强拼搏后,官兵们以平均96分的优异成绩完成了改装理论学习,白海鹏名列第一,终于开心地笑了。
改装歼-10为的是打胜仗,如果像训普通战机那样一个起落飞一个练习日,无异于把千里马当老牛使。
付乃恂对改装的理解十分独到。在他的带领下,以实战为目标的改装训练紧锣密鼓地推进。
一次编队实弹射击训练,机场周边大范围降雨,云层高度5800米。大机群忽而快速爬升,绕过浓积云;忽而保持仪表飞行,飞过低能见度区。10多分钟后,战机前后编队钻出棉絮般的云层,让指挥所人员看了不禁心惊!
演练目标区,又是大片云层。副团长李津新紧盯着雷达屏幕,适时发出引导指令。10多分钟后,战机进入战斗航路,继而锁定目标,成功对海面目标实施突击。随后,在肆虐的风雨中,飞机安全返航平稳着陆!
过去是改装完了再执行任务,现在是边改装边执行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打破常规思路,寻求新的改装之路。
现任团长代长虹告诉。
一支接改装部队,在没有完全掌握装备的情况下,就执行各项重大任务,意味着什么?
2012年7月,浙东某机场上空乌云层叠,数架飞机编队起飞。该团改装歼-10战机后首次在演习中亮相。以大队长马瑞凯、高鹏为第一梯队的双机编队如海燕般超低空掠过深蓝色的海面,躲过
敌
雷达扫描后,米秒不差进入某演习空域,并同时进入攻击位置。
导弹直扑靶弹。数分钟之后,捷报传来:
目标被击落!
紧接着,由团长代长虹带领的第二攻击梯队亮相,同样发发命中。
初战告捷,超低空突防训练又成为横亘在全团面前的
拦路虎
。该团*委
一班人
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人提出,团里装备新型战机时间不长,战机的技战术性能还没有完全掌握,建议暂停超低空训练。经过研究讨论,团*委毅然决定冒险施训,迎难而上!
第二天,双机编队就驾机升空,按计划试飞海上超低空课目。1000米、800米、600米
突然,大队长马瑞凯眼前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画面:一个巨大的黑洞!飞机一边倾斜一边往海里扎,四周的海水似乎就要漫过飞机。马瑞凯立即调整状态自我鼓劲:
相信仪表,相信自己!
数分钟后,错觉终于消失。
随后,该团围绕海上超低空飞行易迷航、产生错觉等特点,完善了特情处置预案,加强飞行人员海上识判训练,相关训练难题被逐个破解,把训练逐步向陌生海域延伸推进。
不到1个月,海上超低空训练就在全团普及。在战舰上看到,该团飞行员驾驶战机几乎贴着海面穿梭,机身上的红色
八一
标志清晰可见。
翻阅该团近年来训练计划表,高难课目训练竟占了80%以上。复杂电磁环境下对抗训练、精确制导武器实射、远程奔袭、连续机动等课目一个接一个。更让人佩服的是:这些已实施课目的考核成绩均为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