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十日谈有关中药注射剂 [复制链接]

1#

本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近日发布年度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在临床发生不良反应的药品中,中药占12.7%,连续4年下降。年、年、年、年的此项数据分别为17.3%、16.9%、16.1%和14.6%。

本草头条注意到,注射剂报告中,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大大低于化学药品注射剂。所有注射剂不良反应占比如下:化学药品注射剂占86.9%,中药注射剂占9.1%,生物制品占1.6%。

中药注射剂是我国独创的。最早的中药注射剂——柴胡注射液诞生于艰苦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坚持在太行山区的八路*中,很多人患上流感和疟疾,严重影响了部队战斗力。时任第十八集团*一二九师卫生部部长的钱信忠号召广大医务人员上山采集柴胡,熬汤给病员服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第二年,钱部长提出把柴胡进行蒸馏提取制成注射液,结果治愈了很多病员,医院和广大指战员的好评。中药注射剂作为我国时代特性的产物,被称为“整个中药现代化皇冠上的明珠”。

但进入本世纪以来,中药注射液的境遇,如一篇在业内极有反响报道:《中药注射剂本为明珠,奈何蒙尘?》自年,发生的“鱼腥草注射液事件”起,笼罩中医药注射剂是,被体制严控和不时叫停,被人们排斥和妖魔化。中药注射剂成了不安全的代名词,医生为患者开中药注射剂等同于开*药,在社会上已习以为常。

药物双重性基本规律表明:作为一种药物,必然会发生不良反应。青霉素G的过敏反应发生率为1%~10%,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达0.04%,各地因青霉素过敏而致死的情况屡有发生。再如阿奇霉素,其不良反应率高达12%,而其严重不良反应(过敏性休克)占其不良反应的22.2%。对中药、化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处理上有区别对待,以化药注射剂尤其是抗菌类针剂虽然在临床使用时已增加了皮试等干预性措施,但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是远远高于中药注射剂,但未见该类抗菌药物叫停,反而是安全性高的中药注射剂频被停用。是否有失公允?

是否有失公允?这不是中医药人能回答的问题,中医药人能回答的是中医药注射剂的疗效和安全性的问题。与新冠搏斗的战疫中,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对稳定病人的血氧饱和度、提高氧合水平具有作用。痰热清注射液、热*宁注射液,和抗生素具有协同作用,血必净对抑制炎症风暴、控制病情进展有一定的效果,重症救治、中西结合、中医药注射剂,无可替代疗效显著。至于安全性,继此前国家药监局批准将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和中药注射剂血必净纳入治疗新冠肺炎“三药三方”之后,又有多款中药注射液获得官方推荐。根据《新型冠状病*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喜炎平注射液、血必净注射液、热*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参附注射液、参麦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均已被纳入推荐的治疗方案。这足以说明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因为倘若有不良反应,以上中药注射剂断不会出现在方案里。

了解更多行业资讯,请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