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独山县马尾镇的陆庆屹在年的春节前夕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
他16岁离开老家,独自到北京去闯荡。
已经40岁再回到家的他,发现父母已经老了,也意识到陪伴他们的时间越来越少了。
为了弥补这种遗憾,在这之后的每年春节,他都会回老家,不仅陪他们过年,更是用自己手里的相机镜头记录下父母和家乡的一切。
这样的拍摄已经持续了几年。
在他的镜头下,能看到父母忙碌的身影,也能看到家乡的变化。家,在他的镜头下突然变得有了记忆。
摄影师用镜头记录家乡,而作家则用文字记录家乡,陈应松就是其中一个。
他18岁离开家乡去闯荡,做过水手,写过诗歌,在文化馆上过班。在29岁的时候以第三名的成绩考上了省城的武汉大学,成为了武汉大学中文系的一名大学生,两年的大学生活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他写散文,写小说,获得过鲁迅文学奖、中国小说学会大奖等等,而他的作品,很多都有故乡的记忆。
而《朝向一朵花的盛开》的更是他将对家乡的思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本散文集,满满都是他对家乡美好的回忆,细细读来,会让人勾起对故乡的思念。特别是远走他乡的游子,更是想要再回到故乡,再走一遍走过的路,看过的风景,体验那种淳朴的风土人情。
那些回不去的故乡,藏着离乡人儿最深的思念。
01难忘那故乡的景
记得有次放假回家,正好赶上油菜花开。通往回家路两旁的田地里金灿灿的油菜花正开得非常灿烂,花朵儿上面不时有几只蜜蜂飞来飞去,而最让我忘怀的是随着阵阵微风飘进鼻孔那点花香。
让我特意放慢了脚步,好好感受那难得的美景。
现在已经毕业工作多年,每年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而回到家看到的也是荒凉的一片,很想再体验一下那种花开的盛宴。
那些平时看起来很平常的景色,但是都成了奢侈的风景。
正如作者所说:“所有村庄都在沦陷,雀巢朝高枝逃窜,这个季节,一样的命运。风摇荡着它们的时候,所有划花粉的烟雾冲向天空,人、鸟羽、村庄、道路,呛在整个黄色的香霭之中。”
正因为如此,在某个春意初暖的日子,误入油菜花海的他才有着深深的眷恋。
在乍暖还寒的初春,蜜蜂忙着采蜜,那一片开满了油菜花的花海,将作者包围其中。看着蜜蜂忙着播种和采蜜,还有那只为了怒放的生命,平添着一股感动。
即使是路边的一蓬草,也能引起作者的注意。
虽然在乡下它可能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它那旺盛的生命力,在茫茫的田野深处,在田野中,在山缝里,在大漠里,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在你走不到的乡下,在胡乱生下我们的地方,这些散漫的野草,正在放肆地生长着。
而在高楼大厦的城市里,草里地的草每天被人修剪得整整齐齐,高低一致,却仿佛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肆意地生长。
不仅如此,家乡的冬和家乡的雪也是他怀念的对象,在寒冷的冬夜,雪花一片一片飘落下来。而且静静的雪夜,可以隔着窗户,坐拥一床棉被、一个床头、一本书,悠闲地度过一个夜晚。
家乡的景,有着最自天然的底色,不加过多地修饰,便能展现出最迷人的风景。
02难忘那故乡的食物
蔡澜曾经说过,不管他去到多远、吃了多少美食,回到香港最想念的还是那些最熟悉的味道,吃最熟悉的食物。
正如离家多时的打工人,最想念的还是家乡的一桌饭菜,每逢过节过年回家,只有吃到了熟悉的味道才算满足。
那里的土家摔碗酒,吃过一次便难以忘记,那是来源于一个英雄的传说。
在周朝,当年巴蔓子将军因国内有难,去楚国搬兵,楚国要求巴国给三座城。楚兵解救巴国后,楚使要求割让城池,巴蔓子不忍割自己国家的城,遂割下自己的头换取城池。而在割头之前,喝酒后摔碗,再拔剑自刎。为了纪念他,喝酒摔碗成为了习俗。摔得越响、摔得越多,主人越高兴。
淳朴人的待客之道,往往是简单而纯粹。
神农架下,还有很多美味的野食,也是让作者难以忘怀的食物。
比如一只腊猪蹄子。在大九湖某农家的屋场前,主人从火塘上摘下一只腊蹄子,砍去吊挂的麻绳。然后手握喷枪,将这块腊蹄子炙烧,烧得皮肉起泡,再洗出腊肉本身的颜色,砍成小块,加以各种香料,放点紫苏,就是一锅香气诱人的腊蹄子火锅。
那些吊在梁山的腊肉,是神农架主人招待客人最诚意的食物。看到这里,突然想起每年回家妈妈都会往行李箱里面塞的腊肠和腊肉,那是妈妈满满的爱。
而农家的坨坨肉也被作者写进了书中。
肥瘦相间的腊肉,或者较肥硕的腊肉,取下,将肉用开水煮了,主妇将这肉放上砧板,热跳跳地下刀,切得手上冒油,切成一坨坨,什么作料也不用,端上桌,堆在盘子里。几块坨坨肉吃下,咬得嘴角浮油四溢。
在四川,每年春节,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盘切得薄薄腊肉,香气四溢,肥瘦相间,咬在嘴里真的能冒油,让人忍不住吃了一块还想吃一块。
还有垭口的马兰头,新鲜的鱼腥草,各种野生的菌菇、木耳等等,可以满足挑剔的嘴巴。
不管走到多远,都想再回到家乡吃一桌带有浓浓家乡味的饭菜,那才是最美味的体验。
03亲人,一直是思念的对象
相信大家都对朱自清的《背影》非常熟悉,我看见他带着黑色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山那边的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而回来时,他抱着朱红的橘子往回走,过铁道时,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以前读到这段时,总觉得很好笑,一个肥胖的身子,还一定要通过重重的阻拦,就为了去到另一边买几个橘子。现在,再读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不仅仅是人的年龄增长,而是同样属于异乡漂泊之人,和父母每年待的时间屈指可数。
都说父母的爱是沉默的,确实如此,他们也许不会表达太多,但是做出的行动却能你感受到,他们给予的是最难以割舍的关心。
作者的父亲基本不识字,但是有一门手艺,是一个裁缝,说话结巴,性格孤僻。就是这一点一个人,用自己的手艺养活了一家七八口人。
当时每家可留一个城镇户口,父亲给了他,让他读书,即使生活艰辛,也一直想办法扛起养家的重担。
在作者25岁准备成家时,没有存到一分钱,做家具买木料的钱,都是父亲送的。他那时在小镇与县城之间的一户农家做衣,做一天可得5元钱。得知儿子筹办婚礼,步行了十几里地,送了元钱。钱送到后,没有坐一下,也没喝一口水,马上又返回做工了。
要说亏欠最多的,肯定是父亲,在作者在武汉定居会,本以为还能接父母来游山玩水,好好享受一下生活,却因为高血压中风,最终还死在了异乡的土地上。
父母的爱通常是默默无闻的,他们不会要求太多的回报,却终其一生用最大的能力帮助子女渡过难关,希望他们生活能够更好。
04家乡是回不去的远方
知乎上面有一个这样的问题:“人到中年,为什么越来越想念家乡?”
有位知友这样回答:“落叶归根”。
就像陈应松在《朝向一朵花的盛开》里面的回忆,那不仅仅是对景色、对食物、对走过的路、见过的人的记录,更是对回不去的家乡的一种眷恋。他用文字将这种记忆写下来,可见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北京大学教授吴宗国说:“乡愁,这乡愁是一个很伟大的力量。”
确实,宁恋家乡一抔土,莫恋他乡万两金。
图片来源于电影《四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