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腥草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站在田野尽头,等待复工复产的时光
TUhjnbcbe - 2025/6/24 21:23:00
等得花儿都开了

每次春节回家,我都会想起多年前在外地读书时,火车票还不能在网上预订,我拿着学生证排着长长的队伍,一步一挪地走向售票窗口的情形。

回家的路是那么漫长煎熬,又那么锲而不舍。

每每这样回想,我便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幸福感,仿佛最苦难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如今的自己可以面对任何事情。

就在新冠病毒爆发的前夕,我们还在大街上陪着父母买新衣服和新鞋,夜晚的小县城谈不上繁华美丽,但也是灯火通明,熙熙攘攘。

我们原以为这还是一个岁月静好的春节,所以最初的计划是,利用这半个多月的假期出去走访采风,收集好素材再来慢慢写文章。然而,仅仅过了两天,我们就意识到,自己哪儿也去不了了。

虽然疫情的风声很紧,但我们这个小村庄并没有人人自危的恐慌,假如——只是假如,没有出行管控的话,我们一定会觉得病毒只是非常遥远的事情。

但,既然有了硬核封路的大场面,旅行的事就暂时搁了下来。网上的各种防控新闻很快也开始在我们的村子里上演,最封闭的那段时间,站在自家门口都会被大喇叭批评。

于是,我们就每天坐在院子里烤火,从早到黑,火盆里不断添着柴,干木头一着火就脆脆地燃烧起来,而较湿的木头一边冒浓烟,一边从火盆边缘大滴大滴地挤出水分,像是在委屈地哭泣。

院子尽头,整整齐齐地码了一人多高的木柴,长短一致,粗细均匀,这是爸爸最骄傲的劳动展示,关键是,这些柴禾都是他在过去一年的时间里,不紧不慢攒下来的。

原本我们回家也待不了几天,哪晓得竟然全都不走了,而我们烧起柴来一点也不心疼,妈妈好歹还会趁着火旺的时候赶紧支起一个大水壶,连烧好几壶开水,把每个暖瓶都灌得满满的。

后来,等到可以带着口罩出门的时候,全家人就都多了一个任务,就是去河对面的山上背柴,顺便也透透风。用妈妈的话说,我们是去透风,顺便也背柴。

不明就里的读者可能会大吃一惊,说你那生活这么原始吗?

其实不然,村子里水电气都通,只不过,在阴瑟的寒冬,没有什么比围坐柴火盆更加温暖动人了。

拖柴禾的时候,爸爸每次背得最多最重,但看起来又是最轻松的。而且爸爸爬山很快,我们还在山坳里撑着腰喘气,他已经沿着崎岖的小路翻过最顶上的山坡消失不见了。

往年冬天我们也会在山上捡柴砍柴,把一根根粗糙的栎木奋力地拖回家。绵延的山峦总能满足这样的需要,年年如此,却茂密依旧。

只有那些开动伐木机的上来,才会大面积地破坏树林。前些年村里把一片山林卖给了一个外地人,没成想第二天他就找人扛着油锯像割麦子一样去砍树,尽管不久后被举报叫停了,但有一块山坡还是明显突兀在那里,像是被揭掉了头皮,过去很久都没有愈合。

烤火取暖的时候我们也顺便烤花生,烤土豆,烤红薯,兴致高的时候也像模像样地烤起羊肉串……

妈妈原本囤积了大量羊肉用来招待过年期间到访的亲戚们,但突发情况让全家都懵圈了,年货堆了满满一屋子,天暖了肯定会坏掉,唯一的办法就是全力以赴地吃,烤羊肉都有了义务感……

等旺盛的火苗烧过,木柴变成火碳,我们把筷子劈开,削成细细的竹签,再把羊肉切成小块,一点一点地穿上去,刷上一层油,再刷上盐、胡椒、辣椒,撒上孜然,翻过来翻过去地烤。

绵长的时间就这样被漫无目的地消磨,不经意天就黑了下来。扒开碳灰,里面还燃烧着火红的碳芯,在夜幕中散发着最后的余热。我们静坐在旁边,一言不发,孜然的香气还在院子里游荡,空中升起了明亮的猎户座,四周静悄悄的。

忽然一阵焦灼从心里快速滑过去,刺得人一个寒颤,我们都不愿说出口,只是起身简单地收拾。

这个冬天眼睁睁地过去了。一个无所事事的冬天。

我们常常讨论一个话题,就是如果世界末日来临,农村是不是最安全的地方。

疫情还不至于闹到世界末日,但这样随便想想也无妨。

在妈妈看来,这个答案是绝对的,没有气我们有柴,没有电我们有火,没有自来水我们还有口井!

再说,我们还有水稻田和菜园,天啊,简直一无所缺。天塌下来都奈何不了我们。

但我们怎么可能那么安心呢?我们怎么可能说服自己,永远地留在乡村的麦地之间呢?

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城市里有自己的工作,耽误在乡村的四方院墙之内,人都要急傻了。

先说我弟,他在商场里租了一个铺面,做的是电子产品维修一类。平日结余肯定也有,但房贷以及家人的生活开支都不小,没法开工的压力是看不见说不清的辗转难眠。

再说姐姐,在北京做健身教练,原本顺风顺水,蒸蒸日上,年前还盘算着再奋斗一年,就去省城里买套新房。可如今只能在租住的北京某小区里居家隔离,眼看着半年的收入没了,离买房的距离又远了一截。

爸爸本来还有一份在幼儿园开校车的工作,可幼儿园一直不开学,就一直没有工资拿,少了一份固定收入,心里也总是空落落的。

表哥家在镇上最大的超市里经营服装生意,一个月租金一万多,还有员工工资等着发,店铺开门的时间一天天推迟,急得人头发花白。

最近气温日益攀升,街上渐渐人来车往,虽然很多门店还大门紧闭,不过超市商场准许营业了。表哥高兴又担忧,跑来找爸爸商量:整辆广告车吧,不然谁知道啊,得让四村八邻的人都知道咱商场开业了!

爸爸说,好办!

他花了一天时间用长木头拼出一个框架,固定在我家小车的两侧,再把表哥打印的广告布扎上去,广告上写着:换季清仓,特大优惠!

车顶的喇叭则放着扣人心弦的解说词:

“回笼资金,跳楼甩卖!新街大超市二楼服装店营业啦!平时卖三百五百的衣服鞋子,一律80起售……”

配合着震耳欲聋的广场舞曲,爸爸就这样每天浩浩荡荡地开着车在周边的十里八村转悠。几天后,广告就算是打出去了,爸爸又把拆下的广告布用来包装了厕所的木门。

包好的木门焕然一新,每次上厕所的时候,正对着一个巨大的“换”字,似乎寓意深长。

我们在村里两个多月了,经常挎着相机在田间地头瞎晃荡,那种感觉很像余华小说《活着》的开头:“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

不过也不全是瞎跑,尤其是妈妈要我们一起去挖野菜的时候。她把竹篮挎上,里面放着一把镰刀。爸爸走在最前面,扛着锄头。

今年大伙对吃野味都恨之入骨,但野菜……应该不算野味吧。

茵陈得抓紧时间摘,这家伙长得很快,过了季就没法泡茶喝了。蛤蟆皮草既是菜,也是一种药,和土鸡蛋炒着吃能治咳嗽,我们这有一种说法是,当晚吃了蛤蟆皮草就不能说话,以免药效从喉咙溜走。

茅草根挖回家以后,洗干净了,和排骨、绿豆、藕片、鱼腥草一起煮水,清肺祛火。茅草根嚼起来甜甜的,但煮过以后就不能吃了,妈妈会把它们捞出来晾干,然后烧火用。

荠荠菜在田埂里比较容易翻寻到,过完水,剁碎,包在饺子里别有风味。灰灰菜很鲜嫩,吃起来有一种沙沙的口感。

采挖野菜尤其考眼力。首先要能在各种杂草中把它们识别出来,其次要学会筛选能吃的部分,总之大半天忙活下来,腰酸背痛头昏眼花。只有夜幕来临,一家人坐在桂花树下开始吃饭的时候,辛劳化作全家的心满意足,我们便又有了新的理由去赞美春天。

去年初秋回家的时候,我给妈妈说:“想养小白兔,可爱的那种。”

没多久我们就去山里一个专门养兔的农户家选了一只小小的白兔子,顺便又看中了一只黑眼睛的小棕兔。小棕兔脑袋比较圆,毛色洋气,爱不释手。

兔子带回家以后,我们兴奋地撸了几天就返回工作岗位了,两只小兔子成了甩给爸妈照顾的“留守兔”。一晃五个月过去,当初的小可爱已经长成了大肥肥。

不过,按照这个势头,我们将拥有绵绵不绝的小兔兔。

当初无心选的俩兔子居然是一公一母。并且,还真的生了小兔兔。

然而这是个悲伤的故事。

前段时间堂哥拎来一只大灰兔,说要找我们的大棕兔配种。我们的俩兔子本来已经养成了好习惯,在“卧室”——铺着棉布的笼子只负责睡觉,只有在“客厅”才会吃喝拉撒。

灰兔子却不守规矩,把“卧室”尿湿了,两只好兔子也不再遵守规则。爸爸就把棉布取了出来。就在那几天,白兔子就生了小兔兔,然而我们都不知道,小兔兔从笼子下面的缝隙掉在了地上,然后全都夭折了。

我们发现后,痛心疾首,把灰兔子大骂一顿,当即遣返,永不得再入境。

兔子呢,它们那么沉默,完全不会流露自己的感情。爸爸又给它们扩大了生活空间,有了一个小花园。白兔子就成天在土里打洞,挖了一个又一个深坑。俗话说“狡兔三窟”,白兔子应该是聪明的。

大白兔多么漂亮啊,看着那么叫人心动。尽管总是把自己埋在坑里面劳作,但全身上下还是那么雪白,那么晶莹光泽,一点脏的痕迹都没有,就跟刚从洗衣粉里钻出来的一样。

大棕兔则是个懒货,吃了睡,睡了吃,长得又瓷实,别人来我家,一看到棕兔子就忍不住问:咦,你们啥时候又养了条狗?

我们也养了鸡,活在我们家的鸡每天都心惊胆战的,因为一旦妈妈发现某只鸡没有下蛋,就会这个不下蛋了,做个醋闷鸡咋样?

对啊,农村里的一切都是和我们最基本的需要息息相关。有时候充满温情,有时候又冷血无情。但只要符合着时节,符合着万物的规律,就全都理所应当。

我们的食物也常常被陌生的客人瓜分。

那几天我们把几条大黏鱼和“噶呀”(学名黄颡鱼)养在院子里,夜里被猫(也有可能是黄鼠狼)捞走了三条,没有捞走的也都给咬伤了。

尽管惋惜又心疼,为了安全,我还是决定把有伤口的鱼都放回河里。妈妈却出面阻拦,理由是:隔离观察十四天,活着的话还是可以吃的……

于是又绕到了疫情这件事上。

不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的小镇上已基本恢复如初了。

医院拆掉了大门前的蓝色挡板;临街的小店如同发芽一般掀开门帘,露了个脸;饭馆默默地点亮招牌,傍晚时分,客人突然如期而至;广场上又响起了欢腾的音乐和孩子的喧闹……

唯独学生们依旧没有开学,虽然有网课在身,但不阻碍成群结队的小青年在河边无聊哀哉地游荡。他们大部分都是未成年人,却个个拿着啤酒瓶坐在沙滩上,一副“借酒消愁”的模样,就着花生米喝出了与年龄不对称的江湖气。

河水悄然涨高,山坡披上绿装,麦苗开始抽穗,百花开了又谢,而我们也终于要走出村庄,迈开脚步去探索世界啦!

今年地球旅客仍然会把目光聚集在国内,反正国外也不太安全不是。

我们国家真的是长满了看不完的辽阔风光,每寸土地都有很多故事,每次细品都感到意味深长。

提到故事,我们也确实热衷于记录自己的经历和一方一俗的所见所闻。我甚至觉得记录故事,比浏览风景还要波澜浩荡。或许过去一千年,那片景致依旧,但其中的来来往往,穿梭于时间里的人物起伏,才是历史里不经意又最重要的角色。

最后,谢谢你的等待,我们会保持一如既往的严谨态度,为大家呈现走心的好文章。

阴云终将消散,阳光会铺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去远方探寻全新的美好是一个不会疲惫的话题,那么整装出发,不负韶华,是我们马上要去做的事。

摄影:地球旅客

孤城

1
查看完整版本: 站在田野尽头,等待复工复产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