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学方面的争论,大概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我国一样长期存在传统医学和现代西医之间的激烈争论。因为,除了中国,基本没有哪一个国家有比较发达的传统医学存在,所以,在现代西医面前,她们根本就没有争的资格。而我国不一样,悠久而稳定的历史文明,孕育出了我们后来尊之为“国术”的传统中医,在现代西医传入中国之前,是传统中医在为我国国民的健康保驾护航,没有挑战者,也没人怀疑其合理性。
民国时期,西学东渐,现代西医随之传入,原来中医治不好的疾病被西医轻易而举攻克,而且与中医相比,即便是具有同样疗效的疾病,中医治疗周期长,治疗方法复杂,而西医治疗周期短,且手段简便。凭借这两方面的能耐,西医一传入中国,其影响就势如破竹,一路攻城略地,把传统中医的地盘几乎全给抢了过来。当时很多名流都崇西医而贬中医,比如鲁迅,对中医深恶痛绝,梁启超,得了肾病,打死不看中医,即使死于西医的治疗,也仍然为西医辩护。
但西医也有明显的缺点,那就是开刀动手术比较多,而且医疗费用比较昂贵,从经济性来看,远不如中医,开刀动手术也被中医批评为“大伤元气”。而另外,不少疑难杂症,西医为之束手,而中医却往往奏功,于是对中医极力维护的也就大有人在了,甚至认为中医比西医高明的人也有不少。如此一来,中医西医之间自然就争论起来。
解放后,初期经济基础落后,中医的经济性功能正好发挥作用,医院、西医院并存,乡村则长期是中医的天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医的经济性功能不再重要,西医开始迅猛发展,中医只能惨淡经营。
面对西医的挤压,中医不得不走向救亡图存之路,总的原则就是中医的现代化和中西医结合两条路。
中医现代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病症,不再采用传统的望闻问切,或不主要依靠望闻问切,而是借助现代检测仪器如x光、ct、B超等来确定病症(其实这也就是中西结合),然后开出相应中药予以治疗。二是推进传统中药的现代化。这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达到和西药服用同样便捷的效果,中药加大“成药化”的比例,中药汤剂要病人回家煎煮,非常不方便,处理成“中成药”的片剂、水剂、丸剂,就和西药一样服用了,十分方便。另外,对于未能“成药化”的中药,中医院提供代煎并袋装化的服务,也和成药差不多(由于代煎要等待,医院可以专递到家,就更完美)二是将部分方剂开发成肌肉注射药物,和西医一样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如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等。应该说中医的现代化之路还是有一些成绩的,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和西医相比,还是落了下风,如果仅仅是落了下风也还不算太严重,要命的是社会上不断有人掀起彻底否定中医的浪潮,要求中医退出医保体系,*府不再扶持,让其自生自灭。这给中医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中医从业人员更是面临要失去饭碗的危机。在社会舆论场层面,几年前,方舟子博士推动了一波对中医的讨伐热潮,前几天,富二代王思聪又引发了又一波对中医的否定大讨论。
筛去大量极端的、非理性的、背离科学精神的言论外,对中医的攻击集中在中药的实验问题上。攻方认为,西药在上市之前,都有动物实验、人体实验、临床实验,实验完成后,将功能、主治、各种可能的副作用都明确标示在药物说明书上,中药没有经过动物实验、人体实验和临床实验,药物说明书只有功能、主治,却没有可能导致的副作用说明(因为没做过实验),而中医维护方则说,中药虽然没有实验,但千百年来的流传和医史、医案,以及今天病人的使用效果都是疗效的证明,为什么非要做实验?而且中药是多种药物的混合物,实验分析难以操作。其实,这应该是资本方的曲意辩解,药物是要给人服用的,人命关天,安全和效果必须保证,无论中医西医都应该一视同仁,中药说经过了千百年的检验,数据何在?没有数据,就只能是臆测。其实实验并不难,只是药物厂家觉得周期长,不愿意等而已。笔者觉得,对于经过上百上千年传下来的经典方剂可以一边生产,一边做实验,产品先投放市场,实验完成后再将副作用等内容补充完善,岂不两便?至于说中药是多种药物混合,无法精准解析成分,这完全是糊弄外行的说法。今天的生物成分解析,到分子层面是再简单不过的事,几种药物分析会有问题?再说,即使分析不出具体的成分,但药物到达人体后,人体的积极反应(功能和主治)和消级反应(副作用)总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吧,所以,中药实验非不能也,是不为也,中药要想不被质疑,这一关必须过,也只有过了这一关,才能消除人们对中药的疑虑。
另外,至于中医维护而被西医拥护者批评的八纲辨证,即阴阳寒热虚实表里,以及致病原因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的说法在实践中事实上已经被西医理论和方法所取代,(当然,这也是中医自觉追求现代化的结果,也是中医发展的必然)所以,再对这个问题展开争论已经失去其应有意义,因为实践已经说一切。